網路百科
Advertisement

台湾清治时期,又称台湾清领时期 (1684年-1895年)是由于施琅攻打台湾,在郑克塽降清后,开始出现放弃台湾与保留台湾的两个争议,最后康熙皇帝决定保留台湾,台湾自此开始进入清治时期。台湾在清朝统治的213年期间大小反清事件频传,因此才会有三年一大反五年一小反的这句话出现,其中以朱一贵事件林爽文事件以及戴潮春事件为满清政府治理台湾期间最有名的三件抗清事件。

抗清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因为清朝官隶处理事物时出现问题,不然就是反清复明运动的发生,这些抗清事件维持的时间都不久,很快就被清朝的优势部队镇压成功,并将起事者送北京死刑

开港通商为界可分为前后期,前期治台消极而后期转为积极。

历史[ | ]

纳入清朝版图[ | ]

1683年 (康熙22年)施琅进攻台湾,郑克塽投降。

台湾弃留争议[ | ]

攻下台湾后,朝廷内出现了“台湾弃留争议”,康熙帝 (清圣祖)和部分大臣主张放弃台湾,因为台湾曾是海盗和反清的据点,且位于外海,统治不易。而施琅等人则主张保留台湾,为了国防安全、地方治安,且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最重要的是战略地位重要,若弃之可能危害东南沿海之安全。最后康熙帝同意保留台湾。

前期消极治台[ | ]

清廷订定渡台禁令,为防止台湾变成反清基地而治台的消极举动,内容主要是:

  • 驻台军队由各营调派,不许台湾人当兵以防兵变
  • 只准单身男子到台,严禁偷渡
  • 规定渡台者须申请许可令
  • 不准携带家眷

因为《渡台禁令》的执行不彻底,所以还是有很多人偷渡,冒险过黑水沟。就算如此,渡台禁令的实施仍导致汉人男女性别比失衡,当时的单身男子 (俗称罗汉脚)只好入赘到平埔族家里。

另外,因为汉人常承租、通婚、强占等方式取得原住民 (番人)的土地,故清廷实施划界封山,沿西部山地边缘挖土牛沟或立碑,当作汉番界线,禁止汉人进入番界开垦。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跑进去,因为执行不彻底。

开港通商[ | ]

主条目:英法联军中英法天津条约

1858年 (咸丰8年)英法联军清战败,同年签订《天津条约》,开放鸡笼 (今基隆)、淡水安平打狗 (今高雄)作为通商口岸,这也代表了国际贸易的开始。之后各地设立洋行[注 1],但也致郊商逐渐消失。而贸易以外贸为主,国际贸易连年出超,输出台湾三宝 (樟脑)给日本东南亚、欧美;并输入鸦片纺织品

西方文化传入[ | ]

主要是由基督教长老教会的传教士传入,以治病吸引人入教,并将圣经罗马拼音翻译成闽南语版本以便民众阅读,且设立学校。如马偕台湾北部设立理学堂大书院 (牛津学堂)、淡水女学堂 (台湾第一间女学校)、沪尾偕医馆 (北台湾第一间西医院),有“一手执钳拔牙,一手执圣经”之称。台湾南部马雅各台南设立全台第一间西医诊所 (今新楼医院),巴克礼则是设立长荣中学 (台湾第一所中学)、长荣女中 (台湾第一所女中)、台南神学院,并发行台湾府城教会报。台湾中部兰大卫则是设立彰化基督教医院

牡丹社事件[ | ]

主条目:牡丹社事件

1871年 (同治13年),有一群琉球人民因为船难漂流到恒春,后惨遭原住民杀害,日本后来以惩办凶手为由于1874年出兵攻打台湾牡丹社。之后清廷和日本签订条约,日本撤兵,清廷赔款并承认日本是“保民”义举[注 2],日本借机声称琉球人民是日本臣民,之后于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

乙未割台[ | ]

主条目:马关条约

1894年 (光绪20年)甲午战争清战败,隔年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割让给大日本帝国,清领时期结束。

建设[ | ]

行政区划[ | ]

  • 康熙年间
    • 一府:台湾府 (由福建省管辖)
    • 三县:诸罗县 (台湾县以北)、台湾县 (府治所在)、凤山县 (台湾县以南)
    • 一巡检司:澎湖巡检司 (台湾县管辖)
  • 雍正年间,因朱一贵事件改制
    • 一府:台湾府
    • 四县:诸罗县 (台湾县以北、虎尾溪以南)、台湾县 (府治所在)、凤山县 (台湾县以南)、彰化县 (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
    • 二厅:淡水厅 (大甲溪以北)、澎湖厅
  • 嘉庆年间,林爽文事件使诸罗改名嘉义,开兰第一人吴沙率领闽粤人士进入兰阳平原进行开垦,故设噶玛兰厅
    • 一府:台湾府
    • 四县:嘉义县 (台湾县以北、虎尾溪以南)、台湾县 (府治所在)、凤山县 (台湾县以南)、彰化县 (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
    • 三厅:淡水厅 (大甲溪以北)、澎湖厅、噶玛兰厅
  • 光绪年间
    • 沈葆桢:二府八县四厅
    • 刘铭传:三府十一县三厅一直隶州

农业[ | ]

人民开垦土地须先向政府申请执照,因需要大量人力资金,所以出现合股经营的情况,例如新竹北埔金广福公馆苗栗头份

而政府和民间也兴筑水利设施,以克服雨量不均的问题,并改善农耕环境、增加产量,主要的水利设施有:

  • 台北瑠公圳郭锡瑠父子引新店溪之水开凿,台北盆地的救星。1740年 (乾隆5年)完工
  • 台中猫雾捒圳 (今葫芦墩圳):张达京等人与原住民合作,引大甲溪之水开凿
  • 彰化八堡圳施世榜浊水溪之水开凿,灌概八个堡区。为当时台湾最大之水利设施。1709年 (康熙48年)完工
  • 高雄曹公圳:凤山知县曹瑾下淡水溪 (今高屏溪)之水开凿

后期积极建设[ | ]

丁日昌巡察台湾南北各地,严惩贪官污吏,并架设台湾最早的电报线(府城至安平、旗后)

沈葆桢牡丹社事件而来,修建西式炮台、兴建二鲲身炮台 (又称安平大炮台)[注 3]、增设恒春县、增设台北府 (因经济中心转移)、取消渡台禁令,为鼓励汉人来台开垦,提供船票、种子、农具等。沈葆桢开山抚番,取消划界封山 (为鼓励汉人入山开垦),开辟北、中、南三条通往后山的道路 ,以加强对后山地区的控制。

刘铭传中法战争而来,为台湾第一位巡抚,于1885年 (光绪11年)宣布台湾为行省,台湾建省,原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在中部增设台湾府、增设台东直隶州 (原卑南厅)、进行丈田清赋 (清查隐田,丈量土地)、将硫磺和樟脑收为国营、订定缴税规则、设立邮局、架设电线、增设电报线 (安平至台北,台北至基隆、淡水、福州)、增设电灯、购置轮船/汽船、兴筑铁路 (基隆~新竹[注 4])、扩大开山抚番、设抚垦局[注 5]让原住民头目子弟到番学堂学习汉文,并在台北设立西学堂和电报学堂。

邵友濂为刘铭传继任巡抚,因财政负担太重,因此不再推动各项建设。

经济[ | ]

农业[ | ]

前期以种植稻米甘蔗最主要。后期则是蔗糖茶叶樟脑 (即台湾三宝),蔗糖从荷治时期就是重要出口物,开港后经济利益更高,台湾南部许多稻田转种甘蔗,并由安平、打狗出口至中国大陆、日本。茶叶和樟脑则是栽种于北部、中部山地丘陵,带动三峡竹东集集兴起。茶叶于1865年杜德引进,并带动大稻埕兴起,茶叶通常在大稻埕加工,之后由淡水出口至欧美、东南亚。

贸易[ | ]

前期以中国大陆为主,输入药材纺织品,输出稻米、蔗糖。并多为本岛贸易:汉人以手工艺品和原住民交换动物皮毛、山产。也因此出现郊商组织[注 6],目的是为了制定商品价格 (避免恶性竞争)、调解同业纠纷、与官府交涉。依贸易地区分类可分为北郊 (贸易对象为宁波上海(含)以北)、南郊 (贸易对象为漳州泉州(含)以南)、厦郊 (贸易对象为厦门)、泉郊 (贸易对象为泉州);依贸易商品分类可分为糖郊、米郊、布郊等。

前期的通商口岸有鹿耳门鹿港八里坌,使台湾三大城一鹿艋舺出现。

关于清领后期的贸易请见开港通商章节。

社会[ | ]

前期因为吏治不良、驻台兵力有限、语言和祖籍不同故产生隔阂,且争夺水源、土地、商业利益,男女性别比又失衡,导致社会不安,所以人民时常各自把相同祖籍、姓氏、职业纠来打斗,称为械斗,如闽粤械斗、漳泉械斗、西皮械斗、福禄械斗。

另外也因吏治不良、官员贪污、民间秘密结盟盛行而出现民变,频率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之称,规模较大的民变有朱一贵事件 (1721年/康熙60年)、林爽文事件 (1786年/乾隆51年)、戴潮春事件 (1862年/同治元年)等。

文化[ | ]

宗教[ | ]

信仰方面,大多数人都信仰天公 (又称玉皇大帝)、妈祖关公土地公 (又称福德正神,客家人称之为伯公)、王爷 (驱瘟疫)、有应公等,而泉州人则信仰保生大帝 (又称医神)、广泽尊王 (守护神);漳州人信仰开漳圣王 (即陈光元);潮州人和客家人信仰三山国王 (广东省之巾山、明山、独山)。

而人们组织团体来进行奉祀,如唐山祖是结合未必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氏者以奉祀大陆原乡的同姓祖先;开台祖是结合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氏者以奉祀来台第一代的祖先。

教育[ | ]

科举为主,台湾首位进士郑用锡。但清领初期不重视教育,中期开始鼓励读书、参加科举、或捐钱、立军功换取官职。主要有以下学习场所:

性质 介绍
儒学 官方 包括府学、县学
社学 官方 在偏僻地区设立,可供汉人和原住民使用 (但是是两间)
义学 官方、民间 教育清寒家庭的学校
书院 官方、民间 学风自由

参见[ | ]

参考文献[ | ]

书目[ | ]

  • 《国小社会5下》,康轩出版,2010年2月版
  • 《国中社会1上》,翰林出版,2011年4月版

网站[ | ]

注释[ | ]

注释[ | ]

  1. 1867年安平成立德记洋行 (今台湾开拓史料蜡像馆)。
  2. 但琉球人民并不是日本臣民
  3. 位于亿载金城。为当时全台最大的西式炮台。
  4. 台北~新竹段在邵友濂任内完成。
  5. 总局在大嵙崁 (今桃园)
  6. 类似今日的同业公会

外部连结[ | ]


Advertisement